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郭小平教授为新闻与传播系教师和研究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武会园  时间:2025-11-17 15:36:01  浏览:

11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郭小平教授应邀莅临william威廉中文,在博文楼C座707会议室作题为《风险传播研究:脆弱性、媒介化与韧性治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刘刚主持,新闻与传播系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及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了报告会。

郭小平教授以个人学术生涯为脉络,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丰富鲜活的案例,系统梳理了风险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他以“偶遇‘风险社会’:灾难、危机、风险”为切入点,回溯了风险传播在国内的兴起历程。他指出,2001年频发的矿难事件及其媒体报道,激发了他对人文关怀与信息公开的深刻思考;至2003年前后,《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等理论著作相继译介传入,推动了风险传播研究在中国学界的扎根与发展。他深入阐释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现代社会由自然风险主导向人为不确定性转变的结构性趋势。在“闯入‘风险传播’”板块,郭小平教授进一步归纳出新闻报道中健康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科技风险、决策风险与社会风险五大核心议题,并提出“灾难报道——危机传播——风险传播”的研究拓展路径。他还分享了其即将出版的《智能传播:能见度转向、技术风险与平台治理》等著作的核心观点,展现出智能传播时代风险传播与治理的新视角和新思考。

针对师生普遍关心的项目申报和论文写作问题,郭小平教授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他推荐关注“国际传播”“智能传播”“中国文化传播”及“自主知识体系”等重点方向,强调学术研究应如“打井”一般,注重可持续性。他鼓励研究者立足“中国问题+现实需求”,兼具跨学科视野与全球格局,避免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充分挖掘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研究资源,并指出选题质量与论证水平是项目成功申报的关键所在。此外,郭教授还提醒与会师生密切关注国家“十五五”规划动向,紧扣国家战略方向,彰显学术担当。

刘刚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郭小平教授将个人学术历程与我国风险社会学及风险传播研究的实践进程紧密结合,呈现了一场内容宏富、思想深刻的学术报告。整场报告既涵盖学术观点、研究方法与学科视野,也分享了读书写作态度、研究方向把握、项目申报策略及期刊投稿经验,为在听讲者带来了深刻启迪。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与郭小平教授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次学术报告会为新闻与传播系师生搭建了与国内知名学者对话的高层次平台,有效拓宽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与实践思路,对推动学院学术创新、优化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郭小平教授作报告

听众认真听报告

听众和郭教授互动交流


初审:武会园

复审:黄海文

终审:刘    刚